二十世纪50年代,无芯感应炉得到迅速发展。后来又出现了电子束炉,利用电子束来冲击固态燃料,能强化表面加热和熔化高熔点的材料。蓄热式加热炉生产用于锻造加热的炉子早是手锻炉,其工作空间是一个凹形槽,槽内填入煤炭,燃烧用的空气由槽的下部供入,工件埋在煤炭里加热。这种炉子的热效率很低,太原蓄热式加热炉加热质量也不好,而且只能加热小型工件,以后发展为用耐火砖砌成的半封闭或全封闭炉膛的室式炉,可以用煤,煤气或油作为燃料,也可用电作为热源,工件放在炉膛里加热。
每个换向阀配有一个气动三联件,气动三联件应定期进行加油和清渣、排水。加油时先关闭气动三联件前手阀,供应蓄热式加热炉然后卸下油杯加油,油杯的油量以不超过满刻度为宜。油料为气动三联件指定的雾化油,亦可用32#透平液压油替代。油的雾化速度调整至以3~5天雾化一杯油为宜,同时保证3~5天内加油一次。蓄热式加热炉生产加油时如有必要,可一起进行清渣、排水。如气动三联件不雾化油,应及时对三联件进行检修或更换。
工业炉供一般金属机件在空气中进行回火以及铝合金压铸件、活塞、铝板等轻合金机件淬火、退火、时效热处理之用。蓄热式加热炉生产外壳有钢板和型钢焊接而成,台车由型钢及钢板焊接,台车通过与炉衬的软接触和沙封机构来减少热辐射及对流损失,有效保证炉体密封性。通风机由鼓风机和导风板组成,鼓风电动机与加热元件有电气连锁,只有当鼓风机接通后加热,元件才能通电,这样可保证加热元件能在通风循环的情况下工作。炉衬:该炉炉体部分采用全纤维,纤维根据炉膛尺寸定做成模块,将纤维压缩成块状进行现场筑棉,供应蓄热式加热炉固定方式采用穿肖加钩钉固定,即在块状纤维棉中均匀穿肖,然后用钩钉钩住穿肖,拉紧后与炉体焊接。在台车耐压部分采用高铝砖砌筑,下部均有保温砖保温。炉门的升降是通过滚轮在导轨上上下滚动来实现的,并采用先进的弹簧压紧装置密封,这样既保证了在关闭时炉门纤维与炉体纤维之间的吻合密封,又保证了在启闭的过程中不会摩擦损伤纤维。
节能必须有科学的计量与对比测试方法。测试方法是热平衡测试。通过对工业炉的热工测定,全面地了解工业炉的热工过程,分析、诊断加热炉的“病情”,找出其“病因”,太原蓄热式加热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使加热炉的热效率进一步提高,单耗下降,并获得加热炉运行经济技术性能指标的各项参数,分析加热炉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加热炉工况,使其达到运行的佳状态,从而找出节约能源的有效途径和方向。但也有人认为热平衡测试十分繁杂,蓄热式加热炉生产还要模拟生产稳定工况,然而,生产工况实际是不稳定的,模拟生产稳定工况易失实,热平衡只是评价能炉等级的人为手段,与实际相差很远,甚至虚假,因此提出用空炉升温保温的时间、能耗作为节能对比。
加热炉耐火材料的耐热性和热强性,耐热性:耐火- 保温内衬应能承受炉子额定加热温度,在这温度下不软化、熔融。蓄热式加热炉生产为此选用材料荷重软化温度要高于加热炉工作温度100 ~150℃为宜。热强性:耐火- 保温内衬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才能适应炉内的高温烟气,工件的冲刷磨损和机械震动的冲击,并有承受一定载荷的能力。供应蓄热式加热炉衡量耐材热强性的主要指标不是常温强度,而是高温(工作温度)下抗折强度,对不同部位或部件的耐火内衬应有相应的高温抗折强度要求。可惜不论国家或行业标准,尚无这方面规定。应在实践的基础上制订这方面的标准。
工业炉还广泛应用于其他工业,如冶金工业的金属熔炼炉、矿石烧结炉和炼焦炉;太原蓄热式加热炉石油工业的蒸馏炉和裂化炉;煤气工业的发生炉;硅酸盐工业的水泥窑和玻璃熔化、玻璃退火炉; 食品工业的烘烤炉等。 工业炉的创造和发展对人类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在商代出现了较为完善的炼铜炉,炉温达到1200℃,炉子内径达0. 8 米。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熔铜炉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提高炉温的技术,从而生产出了铸铁。 1794 年,世界上出现了熔炼铸铁的直筒形冲天炉。蓄热式加热炉生产后到1864 年,法国人马丁运用英国人西门子的蓄热式炉原理,建造了用气体燃料加热的台炼钢平炉。他利用蓄热室对空气和煤气进行高温预热,从而保证了炼钢所需的1600℃以上的温度。1900 年前后,电能供应逐渐充足,开始使用各种电阻炉、电弧炉和有芯感应炉。